迷思之四
錯誤:獨生子女逆反心理特別大
正確:大人若能充分理解孩子的身心需求,又有正確的溝通技巧,獨生子女就不會用“頂嘴”或“不理不睬”的方式響應。
不是每個孩子都一定會有逆反心理。
所謂的“逆反”心態,它的因素有三:
1.父母權威,子女反彈
有的父母習慣用教訓的口吻、用負面的語詞來責怪孩子,當孩子有極深的挫折感時,終將忍不住地想解釋、想爭辯,結果這樣的行為一出現,父母又認為孩子不聽話、孩子頂嘴了。
2.父母嘮叨,子女反彈
不少的爸爸媽媽把全副心力放在獨生子女身上,舉凡生活作息、課業學習、同學往來等都在密切的關注下,這時,不免以重重復復的提醒、嘮嘮叨叨的語詞,希望孩子快速配合、快速做到。
然而,這個時代的孩子自主性特強,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做法,尤其他們不喜歡被當做小娃娃般地照顧,這也就是為什么當父母一再叮嚀時,子女在不耐煩之余立刻出言不遜或不理不睬,結果就讓父母難堪失望了。
3.父母不理解,子女反彈
生活在網絡時代的孩子,借助MSN、借助在線游戲,他們很容易交到網友,也很容易學到一些國際信息,這對父母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爸媽可能無法理解孩子為什么可以在短時間內和陌生網友聊得這么熟悉,卻不愿意和父母溝通;爸媽也無法理解孩子為什么可以在計算機世界里樂此不疲,可是叫他們好好學習卻相應不理。
當爸媽不理解時,火氣大了,口氣也不好了,這時,這些得天“獨”厚的孩子不好受,自然也就產生讓爸媽看來是“逆反行為”的表現了。
在這種情況下,為人父母多少要接觸一下網絡世界,多少要理解子女的興趣,這樣,在有共同話題、共同學習的前提下,孩子不至于因為被批判、被指責而和爸媽關系緊張。
迷思之五
錯誤:獨生子女“三千寵愛集一身”,要什么有什么
正確:不勞而獲,往往讓孩子失去“自力更生”的動力;父母給得慢、給得少,掌握“夠就好了”的原則,孩子就會有力爭上游,凡事靠自己的認知。
這一代獨生子女的爸媽由于生活在物質比較缺乏的環境,如今,條件好多了,各方面都比較有能力,不知不覺會想給孩子更多、更好的東西,例如買昂貴的玩具、海外旅游,或上名貴的私校等等。
這是因為自己童年無法擁有,就會想補償孩子;加上孩子只有一個,不給他(她),又要給誰呢?于是不知不覺“三千寵愛集一身”,孩子要什么給什么,沒有讓孩子學到“努力才能擁有”的過程。
甚至我還看到有些獨生子女的爸媽,自個兒穿著打扮是極盡儉樸,可是孩子卻穿名牌、上名校,他們就是要讓孩子擁有最好的一切。一方面我心疼這些爸爸媽媽的努力付出,一方面我也為他們的付出捏了一把冷汗。
因為長期習慣享受的獨生子女,當有一天資源不足的時候,當必須獨當一面完全靠自己的時候,他們難免會怨怪爸爸媽媽給得太少,或者怨怪周遭一切對不起他(她)。
所以,建議掌握“夠就好了”的原則,讓孩子學到“延遲享樂”的習慣,讓孩子得到“感恩惜福”的學習,這樣爸爸媽媽創造的基業才能留得到,獨生子女也不至于予取予求了。
迷思之六
錯誤:獨生子女問題特別多
正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成長環境,孩子會有不同需要面對的“挑戰”。
常聽到有些爸爸媽媽問到:“吳老師,是不是我的孩子是獨生孩子,所以問題特別多?這應該是說--過去老一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是比較傳統的、權威的,或因為忙碌而讓孩子凡事自個兒來;如今,大家生活條件好多了,社會上能提供給獨生子女進名校、到好企業上班的機會卻又僧多粥少,這也是為什么獨生子女的爸媽拼命想栽培自家孩子,希望他(她)一帆風順,一生幸福快樂。
關注多了,要求多了,看起來就顯得”獨生子女的問題特別多“。其實,每個時代、每個階段,本來就會有各種不同的孩子教育問題、身體調養問題、生活環境問題等等。爸爸媽媽需要有”個人成長“”夫妻成長“”親子成長“和”家庭成長“諸如此類的成長意識,才能快速修正過去不合時宜的教養觀念和方法,同時”接受“所有從親子互動所衍生的”問題“,這些看似”問題“,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應該視為幫助全家更和諧相處,更能共同成長的”挑戰“。
每一個家庭都有著無形的互動模式,如果能透過深入的覺察,可以讓我們找到家人相處的盲點。好比疏遠的關系需要回歸親密的引導;過分緊密的關系需要獨立自主的空間。只有”有點黏又不太黏“才是最舒服的家人關系,因為在需要支持的時候,家人必定會靠近鼓勵,而需要各自發展的時候,彼此雖然分離,但心靈仍相屬相知。
|
郵箱:webmaster@vdolady.com 歡迎批評指正 鄭重聲明: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如有違反,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09-2010 Vdolady,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備090052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