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參考:2004年我國官方首次公布了男同性戀人群約為500-1000萬人,而國內學者估計人數在2000至5000萬左右。
官方沒有公布女同性戀的人數,我國研究同性戀問題的著名專家張北川教授估計,這個群體人數在1000萬左右。
問題提出:正視社會生活中的這個群體,是我們要直面的社會問題之一。對待性取向不同的少數人,是包容還是排斥,這是社會文明與否的一個標志。
暗柜中的“拉拉”:婚姻破裂的一個悲劇源
當我們看見兩位姑娘親昵地在一起時,可能不足為奇。但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這樣的女性,因為性取向所致,她們更愿意與同性相親相愛,排斥異性婚姻。對這個“特殊”人群,人們又稱為“拉拉”。
“拉拉”在圈子內有自然約成的規矩。偏男性化、行為主動的一方稱為“T”;表現女性化、更柔美的一方稱為“PP”。“T”的打扮趨于中性化,喜歡深色,短發偏多,她們的打扮、舉止偏男性化,社會對她們的認同感差。“PP”在人群中不易看出,隱藏得更深一些。“PP”中有的也是雙性戀者,她們可能對自己的性取向認同感并不很強烈。
艾滋病的侵襲,使男同性戀者成為高危人群之一,各地男同性戀者們組織起來,在社區做艾滋病的宣傳預防工作,受到了政府、社會的肯定,他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陽光”。
同性戀者中的另一半,“拉拉”則仍在“地下黑暗”之中,她們在社會中的身影模糊而弱小。女性特有的敏感、膽怯,讓“拉拉”將自己的隱私掩藏得更深。一個龐大人群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了盲點,人們并不認識、了解她們,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談起結婚,成都一位三十歲的“拉拉”對記者說:“思想斗爭了好幾年,最后還是向家人妥協,與一個沒有感覺的男人結了婚。這種婚姻很無奈,非常痛苦,與異性的性生活,如同被強奸,我經常處于封閉孤獨和惶恐焦慮之中,我拼命壓抑自己,認為自己有病,是一個不正常的人”。
研究同性戀問題的學者、四川大學江華博士認為,一些家庭婚姻關系的破裂,其實在里面隱藏著更深層的問題,有可能某一方性取向不同,而又不能暴露出來,怕受到社會的譴責,婚姻悲劇源頭可能就在這里,女同性戀是“邊緣人群”中的最弱勢的群體,社會對男同性戀問題關注較多,而對女同性戀者關注很少,她們的困境更大。
他說,“拉拉”被主流群體所掩蓋,她們沒有表現自己的活動地點、缺少交友渠道、經濟地位低下、無力違抗傳統婚姻,多數人只能違心地接受異性婚姻生活,她們悄然無息,艱難地生活著。
|
郵箱:webmaster@vdolady.com 歡迎批評指正 鄭重聲明: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如有違反,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09-2010 Vdolady,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備090052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