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漢方VS中國中醫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要有在日本營銷中醫的勇氣和智慧!
導讀:近日,首屆中醫藥國際服務論壇在京舉辦,中醫國際貿易的發展策略和面臨的困難成為本次論壇的熱點。日本是第二中醫藥大國,中醫藥產業發展迅猛,但日本民眾對中醫學的了解還大多停留在日本漢方醫學,因此,中日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將是未來發展的重點!而如何在日本營銷中國中醫呢?
首屆中醫藥國際服務論壇上,中日著名權威專家宋靖鋼博士的論文《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在日本發展的可行性》為中日中醫貿易提供了新的方向與策略,得到了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的認可,成為在中日醫藥貿易的轉折之作!中醫頻道記者就此采訪了宋博士。
中日著名權威專家——宋靖鋼博士
中醫世家傳人、中醫皮膚科大師王玉章愛、日本青年學術帶頭人
宋博士出身于北京中醫世家,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中醫系,師承著名中醫大師趙炳南的長徒、皮外科名老中醫、全國人大代表王玉章教授,早年留學日本榮膺醫學博士學位。后作為訪問學者在日本就醫學美容深造,扎實的理論、高超的技術、豐富的臨床經驗,享譽日本醫藥界。
宋博士現為清華科技園高新科技企業--北京君康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任北京最大中醫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外科主治醫師,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客座教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藥科技開發交流中心中醫學顧問,率領數10位專家組建生命方程實驗室團隊,專攻保健食品、藥品和中醫藥化妝品等美容類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命題和開發。
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已遍及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記者:宋博士,請問現在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情況如何呢?
宋博士:據考證,中醫藥服務在中國隋唐時期開始有規模地進入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但近30多年來,中醫國際服務發展迅速,目前中醫藥醫療服務已遍及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自美國第一個中醫法于1973年4月20日在內華達州誕生,世界各國逐步對中醫針灸立法,承認其合法性,中醫藥服務貿易以中醫針灸醫療服務為主導,逐步向世界各地傳播和發展,從而進一步帶動了中醫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產品分銷服務和醫療旅游服務等與中醫藥相關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
同根同源,世界第二中醫藥大國竟不識“中醫師”
記者:你在日本工作學習近20年,你覺得中醫在日本普及了嗎?日本人信中醫嗎?
宋博士:日本是除中國外世界上第二中醫藥大國,中醫藥在日本民眾中有較深的影響力,是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的重點方向國家之一。但迄今為止,對日本,中醫藥學的交流和影響力還顯得不夠,與日本的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還進行的不夠理想。我在日本從事與中醫藥學有關工作近20年,對此有較深體會。舉個簡單例子:“中醫”這個名詞在現在的日本社會中還是一個不普及的詞匯。我在日本官方的中醫學交流活動中,桌子上放置的“中醫師”字樣的標牌,就曾被許多日本朋友誤認為是中醫師個人的姓名,而不知它的真正含義。
交流乏善,日本漢方醫學僅是“中學生”
記者:日本的漢方醫學源于中醫學,為什么日本人卻不了解中醫學呢?
宋博士:總體上看,日本民族有善于吸收外國的先進理念、技術,并不斷將其加以改善、充實的優點,但同時也兼有創新開發力稍遜的弱點。因此,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醫學傳入日本后,在日本本土發展過程中,內容被添加、改變,融進了日本民族特色,逐漸形成了即類似于中國傳統醫學,又反映日本風土習俗、有日本特色和文化背景的日本民族傳統醫學:日本漢方醫學。因此,日本漢方醫學與中醫學既同源,又有不同。
鑒于日本漢方醫學的主要內容是約千年前遣隋使、遣唐使時期成就的,其主要理論基礎和應用的方藥來源是張仲景的《傷寒論》、《金貴要略》等。從唐朝后期起,直至近代,由于停止派遣遣唐使、閉關鎖國等原因,日本漢方醫學同中醫學的交流甚少,還是以兩千年前傷寒雜病理念為主的理論。宋元明清以及近代中醫學的許多新發展成就,如對溫熱病的診治,對瘀血的辨證論治等重要內容,日本漢方醫學都沒有充分地吸收、應用,從理論認識到臨床實踐等諸方面了解應用得還很不夠。而日本的漢方醫學界在這些領域也沒能有大的建樹,沒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舉個簡單的例子,直到現在今年4月1日,作為日本國家權威性的,由日本厚生省審定的236個“一般用漢方制劑”,也仍舊是以《傷寒論》、《金貴要略》的方劑為主體。而現代中醫學臨床上常用的方劑,如:辛涼解表劑——銀翹散,活血化瘀劑——逐瘀湯等仍不見蹤影。因此,日本漢方醫學在臨床應用時,還是常常顯得捉襟見肘。而現在日本的民眾對于傳統醫學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日本漢方醫學的層面上,如果把中國中醫學比喻為“大學生”的話,日本的漢方醫學還僅是“中學生”。
日本漢方VS中國中醫,日本現代醫學科技讓國人漢顏
記者:那么你對日本漢方醫學有何看法?
宋博士:我認為日本漢方醫學也有很多優秀的之處,例如,對腹診的發展,對經方藥物的研究等等,特別是運用現代提取制劑技術對漢方制劑的制造工藝,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目前,日本從事中醫藥研究的達5萬人,18個主要研究單位包括亞洲醫藥研究中心、東京北里大學東洋醫學研究中心、日本漢醫研究中心、富山醫科藥科大學等,都是頗具實力的科研機構。
日本民眾有服用中藥的傳統,現有漢方藥廠約200家左右,漢方制劑的品種有2萬多種,目前被收載于醫療保險藥價目錄中的方劑已達236種。日本對漢方制劑的研究尤為重視,有煎劑、散劑、片劑、膠囊、滴丸、丸劑、顆粒劑、口服液等,其顆粒劑是為解決丸、片不易崩解且服用量大問題開發的新劑型,已占漢方制劑產量的60%以上。大部分漢方制劑有明確的成分標準、藥理研究及臨床功效數據,在生產過程中的濃縮、干燥、滅菌、藥物動力學、藥效學等研究方面,都融入了現代新技術,并開發出了新輔料、新添加劑,從品質到外觀均優于我國中成藥。
日本在我國六神丸基礎上研制出的救心丹,年出口量達1億美元;他們生產的柴苓湯已獲美國FDA臨床實施許可證,年出口額達1.2億美元;據統計,日本每年約100萬人使用中藥小紫胡湯,因他們研究證實小柴胡湯治療肝炎、保護肝細胞有顯效。
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中醫藥需求,日本厚生省正在執行由政府投資的引種中國藥材一建設專項基地一發展中藥材生產的五年計劃。現已建成中藥材植物種植園,栽培品種達500種以上。目前,藥材種植戶和生產企業都不斷擴大種植品種和生產規模,現日本已貯藏了1500種藥用植物的種子用于引種載培。企業對中醫藥的研究開發也十分重視,用于研究開發的費用占總銷售額的12.5%,他們研究的重點主要放在心臟病、癌癥和老年病的治療藥物上。由于日本在中藥制藥的某些領域已占據領先地位,因此他們聲稱:要使日本成為世界傳統醫藥的中心。
中醫在日本大有發展,要有在日本營銷中醫的勇氣和智慧!
記者:面對日本對中醫藥如此的野心,你認為應該如何在日本營銷中國中醫呢?
宋博士:是的,中日貿易將是未來發展的重點,中醫在日本大有前途,但是,我認為我們在日本營銷中醫,一定要注意勇氣和智慧!這里的“勇氣”指的是要敢于做,并且知道怎么做,知道自己的優勢。“智慧”指的是要有發展的技巧,知道如何取長補短。這樣才能真的游刃有余,快速發展。
有鑒于此,我在此提出幾點具有促進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在日本發展的可行性的努力方向供大家探討:
1、加強學術交流、合作。中國中醫藥界可以同日本有關的企業加強合作,派遣中醫藥學人才進入這些企業進行學術教育和研發新產品,既能提高這些企業的中醫藥學水平,又能擴大社會影響力和市場上中醫藥的份額,對促進跨境支付、境外消費也會起促進作用。
2、大力發展中醫藥教育。利用日本的學術組織進行對有使用漢方藥資格的日本醫師、藥劑師、藥種商、藥局販賣員的中醫學教育,使他們能正確應用中醫藥,用真正的療效擴大影響,提高中藥的地位。
3、國際化中醫藥產品生產。利用中國國內能確保藥材資源,加工成本較低的條件,以合辦的形式在日本開設中藥制劑的公司、工廠。產品既能發揮低成本的優勢,又能利用日本的高科技提取制劑技術及管理來保證質量,在市場上會有競爭力。同時,還能促進中國國內廠家的現代化。
4、精選突破點,努力提高中藥產品的質量和療效。中國國內廠家的產品想要打入日本市場,開發方向應優先選擇日本市場需求性高,而中醫藥容易凸顯特長的領域。據我們了解,重點應在免疫異常,過敏,惡性腫瘤的輔助治療,不孕癥,更年期調節,減肥,美容,養生長壽等方面。當然,日本藥品市場管理很嚴,要嚴格注意產品質量。
漢方科技+中醫理論,開創中醫藥新紀元
記者:你在中日國際貿易方面有哪些實踐,能給我們大家談談嗎?
宋博士:我從1991年到日本,至今已近20年,我發現在中國中醫雖然好,但缺科技,推廣、普及有壁壘,日本漢方一直以來“重實用、輕理論”,導致藥存醫亡。日本漢方和中國中醫都需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因此,我除了在日本學習醫學技術外,還著力于在日本傳播中醫學,教授中醫學,在日本中醫制劑的研究中引導日本專家運用中醫理論開發藥品。
同時,在國內,我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藥科技開發交流中心合作,在祖國醫學理論指導下,把日本先進的醫學、藥學、營養學及制劑工藝學的理念和國家留存的經方、驗方相結合,率專家組研發中國的中醫保健食品、藥品和化妝品,力爭為中國中醫藥事業帶來一個新的春天,開創中醫藥的新紀元。
現在,我們已成功開發出對輻射危害有輔助保護功能,并對輻射引起的各種衰老現象,如皮膚松弛、長斑、起皺、暗黃等都有顯著作用的紅棘軟膠囊,以及對皮膚養護有突出功效的生命方程系列化妝品等,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努力,開發對慢性疾病、對肥胖有改善祛除作用的各種產品,進行各種中醫學服務等,做大做強中醫,把中醫帶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結語:中醫藥學的發展還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的扶持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但是又不應依賴于政策的支持和社會的幫助,而應自尊、自重、自強,加強與各國進行廣泛的貿易、交流、借鑒,既重視傳統理論和臨床經驗的繼承與整理,又注意以新思維、新方法、新技術進行全面研究,只要我們齊心協力,不懈努力,一定會有一個燦爛的明天。
|
郵箱:[email protected] 歡迎批評指正 鄭重聲明: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如有違反,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09-2010 Vdolady,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備090052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