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來國內又掀起了一股“遺產熱”。根據建設部的統計,目前我國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內的35個項目正式備選申遺。“中國丹霞”六地共為申遺花費十幾億元,而專家認為這在國內申遺史上花費算比較小的。
所謂“世界遺產”,在現實語境下有著多層含義。一方面,在文化維度上,申遺成功意味著認同感躍升。一旦某地被列入世遺名錄,其影響力必能突破屬地限制,繼而華麗轉身為“地球名片”。另一方面,在經濟角度看,申遺同樣是一個資源升值與變現的過程。隨著知名度提升,旅游產業亦會強勢擴張。“世遺”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市值的品牌,而“申遺”大致也與一場品牌推廣無異。上述二者,在時下以一句簡單的陳述句概括,即“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在很多地方,申遺的意義,首先以其對GDP的貢獻測度。“旅游帶動GDP的神話,一直為每個申遺的地方政府津津樂道”。以此量之,自然不乏成功案例。“平遙古城1997年申遺成功,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從1997年的 0.96%增長到2008 年的13.91%”。先行者的路,正被愈多后來者模仿。可期的巨額收益,支撐著追趕者的決心與執著。所以,新寧縣可以為此一擲四億,盡管它財政收入 2008年才剛剛突破兩億;所以,全國有多達35個項目正式備選申遺,盡管還有排到下世紀的申遺“后備軍”。
純粹基于文化認可而申遺,自然無異于天方夜譚。投入必求盈利,申遺亦難免俗。但是,如此這般赤裸逐利,放眼全球想必也是寥寥。寄望申遺大幅拉升 GDP,成為不少地方迷戀的邏輯。此類想法令一些地方的官員興奮,他們似乎從中看到了實現區域飛躍的捷徑。這個捷徑意味著可以跳過產業建設、可以無視科教、可以無需……競相申遺的背后,彌漫的是一種急功速成的心態。
需要肯定的是,地方擴大自身文化影響的努力,而申遺本該是此類努力的一部分。但在相當多的地方,申遺變成了“唯一”,仿佛舍之便無以推動文化產業。然而,在消費選擇多元化的今天,“世遺”是否仍具從前的“票房感召力”?當理性回歸,公眾真的還會忍受門票居高、游人爆滿的旅游體驗嗎?從前的成功或不可復制,申遺并非人人可分羹的合算買賣。而基于經濟考慮的申遺,本質上不過說明了管理者文化信仰流失而運營創意貧瘠。
|
郵箱:webmaster@vdolady.com 歡迎批評指正 鄭重聲明: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如有違反,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09-2010 Vdolady,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備090052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