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這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這位父親一副思考的表情,“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智力是獲得知識的能力。崔老師,你能給我舉個例子嗎?”
“這好辦,”他剛說完話我就接了上去,“比如水,它是無色無味的液體,在老師講解水的知識時,孩子們接受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認識快、理解快、記得牢,有的則接受慢、理解淺、記得少,這就明顯地表現出智力上的差異。即使都記住了,實際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大不一樣,文彥博運用它去樹洞取球,曹沖運用它去稱象的重量。對水的認識屬于知識,而掌握和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才是一個孩子的智力。”
為了讓我的表達更清楚,想了想,我又接著解釋:“這就像學習能力應該是指孩子學習時的注意力、寫作業的速度和正確率、聽課的效果、計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有情緒的穩定性。這些能力是相互影響的,上課時的注意力與孩子大腦對身體的控制能力、智商、情緒等因素都有關;寫作業速度與智力、注意力、手眼協調性、情緒因素有關;聽課時對知識的吸收能力與腦-耳協調訓練有關;計算和書寫能力與腦-手-眼協調訓練有關;語言能力與本體感訓練有關;情緒穩定性與觸覺訓練有關。也就是說,孩子的學習能力都是可以通過專門的訓練提高的。”
“哦,原來是這么回事!”這位父親說,“那我們家小偉就屬于能力和成績不掛鉤,發展不平衡了吧。那應該怎么辦呢?”
“總之,無論怎樣教育都需要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知識是基礎,培養孩子的能力才是根本目的。教育應該從教孩子接受知識,轉向教導孩子全方位地學習如何應用知識,以滿足終生學習和成長的需要。所以在注重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家長更應關注全面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讓孩子享受學習的快樂,擁有成功的學習經驗。”
|
郵箱:[email protected] 歡迎批評指正 鄭重聲明: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如有違反,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09-2010 Vdolady,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備090052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