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對于平時打屁股之類比較輕的體罰,雖然不會直接造成肌肉、肢體的損傷,但是疼痛的感覺會通過神經中樞的傳導,使大腦受到刺激。同時,也有可能使孩子腎臟和身高受到影響。
而較早前已有日本科學家研究表明,長期被體罰可能導致兒童腦萎縮。研究發現,對于體罰時間超過三年的兒童,其大腦中與感情和決策能力相關的額葉皮質區內側部分平均要比未受體罰者小19.1%,與注意力相關的扣帶前回以及與認知力相關的額葉皮質區背外側部分,分別要小16.9%和14.5%。
孩子成長需要輕松環境
外界環境因素不可輕視,為了孩子健康聰明地成長,家庭和學校擔負著重要的責任。
對于家長來說,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關系是非常必要的。李玲建議家長在日常的教育中,應該多多激發孩子的興趣,細心發現孩子的特長,在不同的年齡段,根據不同的發展規律給孩子引導,對癥下藥,切不可動輒體罰。
而在學校,老師更要掌握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充分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基礎上,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發展空間。教師如果對孩子動粗,在違反教師職業道德的同時,也會使孩子心中的教師形象扭曲,孩子對老師會產生厭惡和恐懼心理,繼而產生厭學情緒,不利于孩子未來發展。
精神獎勵只獎不罰
那么對于孩子日常的教育問題,家長到底應該采取何種態度呢?心理咨詢師荀焱給了以下建議。
首先,家長應該相信,每一個孩子其實都是有遵守規則的意愿的,所以家長要常給孩子鼓勵,而不是犯錯就采取粗暴的責罰。尤其對于較幼小的孩子的教育問題,更要花費心思,不要只圖打罵教育省事。
另外,荀焱提到“只獎不罰”的辦法。獎勵要有一定講究,對于孩子好的表現,父母應該注重在精神層面上的獎勵,努力讓孩子建立對父母的認同感。
而這種精神層面的獎勵最好能與具體的事件相結合,不要只是“孩子你好棒”之類的泛泛而談。孩子有了正向行為,就應該及時給予鼓勵,這樣不僅能使孩子感到自信,更是對孩子情緒和行為的一種積極引導。
而當孩子犯了錯誤,“不罰”是要求家長對于孩子的異常行為采取忽視、淡化的態度,不在孩子的錯誤上強化和追加。同時,家長還必須保持自己情緒的穩定性,教給孩子一些更高級的認知技巧,給其正向的引導。
|
郵箱:webmaster@vdolady.com 歡迎批評指正 鄭重聲明: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如有違反,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09-2010 Vdolady,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備09005267號